“春藤成长计划”碳减排爱循环项目在有关部门和相关学校的支持下,通过校园爱心回收资助乡村儿童。在双碳背景下,项目希望通过可持续的方式为乡村振兴助力,打造生态帮扶的模式,在采集校园垃圾分类爱心回收数据的基础上强化资源再生利用,激励校园低碳公益行为,为此我们也建立了“碳减排爱循环”校园碳普惠建设课题,推动形成可持续可循环的助学新模式,助力校园碳达峰、碳中和实践教育。由于各地双碳政策落实情况各异,我们率先在已经签发二手衣物方法学的广东省开展活动,并在广东省第一批PHCER试点城市广州落地实施二手衣物方法学应用,在广州奥林匹克中学开展回收二手衣物公益活动,通过方法学核算标准进行减碳测算,填补校园碳减排核算空白,为校园二手衣物碳交易打下基础,为校园碳中和科普宣导提供数据支撑。
同时我们积极推动首都校园碳普惠建设,“碳减排爱循环”课题研究针对“碳减排爱循环碳积分量化评估”方向展开。通过北京绿色交易所实现如下内容,也为垃圾分类回收行业做出测算标准和数据模型。
1)按照确定核算边界、识别碳减排场景,确定基准线排放和项目排放,收集活动数据,筛选和确定排放因子等步骤,针对“碳减排爱循环”项目目前开展的四大类可回收物(塑料瓶,硬纸壳,二手衣物,废旧纸张),研究碳减排量化方法和评估模型,建立学校和学生个人碳积分体系;
2)通过文献调研、现场调研和资料收集,依据项目在各个学校的开展情况,具体核算碳减排效果,并编制完成量化评估报告;为学校提供碳减排量测算证书以及数据报告。
3)在碳减排爱循环小程序中将各个学校学生的碳减排数据结果以碳积分形式进行电子化呈现。
4)在北交所的推动下,以校园碳普惠建设为目标,积极探索可回收物品碳减排项目纳入地方碳普惠机制的可能性。
通过文献调研、实地踏勘、相关方座谈、专家咨询与论证,以及抽样分析等方式,编制并提交《碳减排爱循环碳积分量化评估》课题研究报告。该评估报告作为四大类可回收物测算标准,考虑不同地方的测算因子,为其他地区实施应用奠定基础,也为双碳背景下的乡村振兴生态帮扶模式提供理论和数据支撑。
通过采集校园回收数据,进行减碳测算,为参与学校颁发低碳证书,为学生呈现量化个人减碳贡献的积分记录,鼓励低碳公益行为,倡导低碳实践教育,推动地方将此项标准纳入碳普惠机制,为校园低碳回收提供核销标的,纳入地方核销体系,实现校园碳中和目标,同时为校园零碳会议和零碳活动服务。将循环经济体系建设下垃圾分类的回收再生利用和低碳的相关性以及可以实现的生态帮扶通过项目呈现出来,进行实践科普。